竞赛青春,筑梦人生-2021年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启动仪式优秀学生代表发言稿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9-10   浏览次数: 135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的郭家乐,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优秀代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自身及所在团队参赛所收获的心得体会和相关经验。

首先,要感谢学院、学校给予我们参赛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李伟涛、张丽惠、王妮、郑娟、程紫等几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队友、同学和朋友们的相互配合、支持与鼓励。

2018年开始,我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当时我们临时被通知参与比赛,在很多团队都热衷于做各类app的情况下,我们也随波逐流的准备教育实习相关的app计划书,草草参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止步院赛。

19年的3-5月,团队主要忙于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的主题与地信学院正在做的金寨县土地整治项目有关。在李伟涛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以大创项目内容为基础,以申报书为蓝本,以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易地搬迁脱贫所需要的测绘地信服务为切入点,撰写了名为:科技扶贫·智慧土地整治的商业计划书。并以此参加2019年互联网“+”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反复多次修改计划书与答辩PPT。最终,在大赛中团队获得了青红赛道商业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但因当年省赛组委会没有给我校青红商业组的省赛名额。因此,第二年参赛的我们非常遗憾地止步校赛。

经过前两年的大赛经历的沉淀,团队重整旗鼓,参加了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红赛道商业组,但第六届大赛省组委会仍是没有给到我校商业组的省赛名额。所以,我们接到通知后,根据评审规则迅速对计划书进行修改,改投主赛道师生共创组。最终在多位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是站上了安徽省决赛的舞台。由于受疫情的影响,20年的比赛是网络答辩。一方面,出于团队本身决赛的准备仍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线上答辩,受到了网络波动影响,团队最终获得了安徽省银奖的成绩。

在经历了三年大赛的大风大浪后,能够静下心来总结比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此我仅谈谈个人参赛的感受与体会。

第一:参赛项目需提前孵化

选题之初不以竞赛为前提,需尽早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业孵化项目,取得相关的科研成果或有一定的项目基础后,以学科竞赛为目标,紧紧扣住竞赛的评审规则,将取得的相关项目成果转化为优秀竞赛作品。团队需做到对项目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

第二:组建合理的团队

队长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其组建团队时,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团队成员,组队不能仅局限于通专业,应该从整个学校各个学院里去寻找所需人才。此外,在团队建立后,更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把控项目的进度、思考如何进行项目任务分配以及如何协调处理团队成员的关系。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大家一起共事,只有积极参与和专心投入每一件大小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员间分工明确,意见统一,最后站在答辩台上,才会自信满满,并且格外珍惜自己的辛苦成果。

第三: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和赛道

项目的赛道和类型的选择需结合项目的实际内容,结合比赛的项目类型,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以我们团队为例:19年、20年的整个比赛经历,需要考虑本团队在竞赛中的排名与竞争力,此外,还需考虑该赛道是否有省赛名额等,综合对比分析后,选定最适合的赛道和项目类型。

第四:项目精细打磨

要做好参赛项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商业计划书和答辩PPT反复的修改、优化,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项目本身有多大的优势,而重在能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打磨自己的作品。在打磨的过程中,项目会慢慢蜕变,变得深沉而优秀,就如同鹰的蜕变一样。即使初期的成果不太理想,也绝不轻易放弃,不断追求进步,才让我们有机会去逐步提升作品的质量,最终呈现出一个优秀的大赛作品。

第五:项目需要做实事,不能飘在空中,要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个优秀的竞赛作品绝不能“只说不做”,空有想法而不实践。创意再好,不实践,在互联网+大赛这条路上也难以走远。以我们团队为例:团队成员积极投身项目实践,数次前往六安金寨、安庆岳西等皖西大别山贫困地区,与基层扶贫人员,同吃同住。数月时间,通过亲身参与扶贫项目,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与最直观的感受,随后将资料和感受进行综合整理,丰富了项目内容。同时,我们的扶贫成果得到了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滁州学院官网、安徽网、安徽省教育厅等多家官方媒体的报道。

不知不觉,这个项目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这个项目,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师长,去过了很多地方,遇见过很多的人,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是个人的整体素养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路虽远,行则将至。作为滁院学子,更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有幸能够为我党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十分荣幸。

青春正好时,启航竞赛路。正如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曾写到: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如大钊先生期盼的那样,为我们国家、为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郑娟

版权所有©滁州学院教务处 2016